毛主席晚年没人替他分担,觉得胜利没让国家安全,反倒让隐患变多
周围都觉得天下已定,只有他半夜还在琢磨各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,他不停质问身边的人,也时常拿神话故事自比,像是闹天宫的猴子。别人越不理解,他就越要坚持到底。
周围都觉得天下已定,只有他半夜还在琢磨各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,他不停质问身边的人,也时常拿神话故事自比,像是闹天宫的猴子。别人越不理解,他就越要坚持到底。
1984年8月15日清晨,湘潭站的站牌在晨雾里若隐若现,一对中年夫妇悄然走下绿皮列车。妻子把草绿色挎包紧了紧,目光却越过人群望向韶山方向。她便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,此时四十四岁;身边的丈夫王景清,解放军某部参谋长。两人此行极为低调,但依旧引起了值班人员的注意
曾经被李敏的一幅草书惊艳到了,其草书深得“毛体”之精髓,风神潇洒,恣肆奔放,也曾经被毛远新的一幅草书震撼到了,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,发挥到了极致,同时,也具有“毛体”之精髓,但是,看到李讷的草书后,总是感觉到不一样,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,虽然也有“毛体”笔意,但
1976年7月的一天,北京的雨下得并不大,却绵绵不断。上午十点,医护人员刚替毛泽东量完体温,李敏和李讷走进病房。姐妹俩特意放轻脚步,怕惊动父亲。空气里充满药味,又夹杂着淡淡的荷香。毛泽东招手示意二人坐近些,他略带沙哑地说:“我想回韶山,可身体不听使唤,就托你们
1961年3月的一个周六,师大附中旧礼堂外的白杨树刚刚冒芽。课间操铃声停下后,十五岁的陶斯亮捏着书本追上高她一级的李讷,小声说:“周末去看展览吗?”李讷摇头:“要回菊香书屋,给父亲抄书。”一句看似随意的回绝,却成了后来两人对话的开端。
1983年秋天,湖南韶山的晨雾依旧缭绕,王光美走下车,有点恍惚。她已经62岁了,却像年少时第一次来到这里那样,脚下轻轻试探着泥土的柔软。房子安静地站着,木椅的纹理没变,案子上茶渍深浅如故。空荡的大厅挂着岁月的安静,只有同行的子女在低声喊她,提醒她别忘了身在何处
1968年10月28日晚,北京已是深秋,西北风透着凉意。中南海怀仁堂里灯光璀璨,毛主席准备接见一批在战争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和战士。名单递到主席手上,他随意扫过,却在最后一行怔住——“李讷”。
“李姐,小心台阶。”2021年3月3日,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,早春的风裹着些许凉意,搀扶李讷的老战士压低了声音。灵堂里挽联低垂,王景清的遗像上,依旧是那张沉稳质朴的面孔。黑白照片前,李讷喊出的那句“大师傅”,让不少在场的老同志红了眼眶。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您的关注是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来源,致力于优质的原创内容,坚持不懈的将好的内容呈现给大家,为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。
没有人天生就明白很多道理,如果一个人特别的清醒,大多是后天环境的影响,李敏的“明白”,从年少时养成的。
76年,李讷被毛主席叫到身边,“娃娃,自从你徐叔叔离开了,我再也没见过他,想念啊!”
刘爱琴是刘少奇的大女儿,1927年生在武汉。小时候没怎么跟爹妈待过,妈何宝珍1934年在雨花台没了,她就跟着亲戚在上海街头混,后来被送到苏联,1947年才回的国。刚回来时中文都说不利索,在西柏坡跟父亲住了阵子,才算慢慢摸着点家里的味儿。
李讷自小跟在父亲身边,父女之间的谈话,并不只是日常的家长里短,更多的时候,毛主席会把自己在战火年代的经历讲给她听,那些血与火的故事,常常让李讷若有所思。她有一次便忍不住问:“爸爸,这么多年,您觉得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是谁呢?”毛主席略微沉吟,随即说出了四个人的
毛新宇在读研究生的时候,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中共党史专业,研究的课题则是毛泽东思想。一次,毛新宇的姑姑李讷去家里做客,她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,与侄儿是同行。
1954年9月下旬的凌晨,上海湖南路那幢小楼灯光未熄。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北京大会堂的录音,贺子珍贴着机壳不肯离开,家人提醒几次,她只是低声重复一句:“声音没变。”第二天清晨,机器被烫坏,贺子珍却昏倒在地。十多年未闻的熟悉嗓音,一夜之间击中了她的神经。
要说李讷和李敏这对姐妹,大家总是觉得她们之间肯定有啥,毕竟同父异母嘛,这关系,搁谁家都得琢磨琢磨,是不是?但真相往往让人意想不到,就拿李讷后来的采访来说吧,那眼泪,可不是假的,里面藏着太多东西了。
1984年初冬的傍晚,北京西城的气温已降到零度以下,李讷照例下班步行回家。街边小贩的吆喝声被寒风切割得断断续续,她把围巾往上提了提,脑子里却全是那份还没批下来的结婚报告。从十月交上去到现在,已经足足拖了两个月,音讯全无。她想不通:自己三十七岁了,重组家庭并不违
“张叔,能帮我带句话给父亲吗?”1972年2月的北京,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筒子楼里,李讷抱着襁褓中的儿子,小声嘱咐张耀祠。夜风透过窗缝钻进来,屋里只有一盏昏黄灯泡,在墙上投出寂寥的影子。